很多外地人可能并不清楚,北大红楼并不在北京大学,而是在北京景山东侧的沙滩路口。准确地址是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,乘2路、60路、103路、111路等公共电汽车到沙滩站下车即可。
以前我曾经多次来北京,但却一直没有去过北大红楼。后来搬到北京居住,有一天乘公共汽车从这里路过,听一位乘客兴致勃勃地讲:“看,这就是北大红楼。蔡元培、陈独秀、李大钊、毛泽东等都曾在这座搂上工作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,也是从这里发起后推向全国。
我听得入神,原来北大红楼竟是这样的神奇和辉煌。专寻不如偶遇,于是马上决定下车去看个究竟。不想,北大红楼下午4点闭馆。等我赶到,人家已经关门谢客了。
但我决心不改,第二天上午9点,又准时来到这块宝地。这是一幢红砖砌就墙体的5层老楼,静静地伫立在喧闹的街边。北京大学的前身是清末京师大学堂,始建于1898年(清光绪二十四年)戊戌变法时期,校舍在景山东街的马神庙四公主府。
1912年,京师大学堂改称国立北京大学。红楼于1916年至1918年建造,是北京大学校部、图书馆和文科教室所在地。红楼是一座地下一层地上四层的凹字形建筑,如今旧貌依然。五四时期的北大红楼,地下室是印刷厂,一层是图书馆,楼上是校部办公室和教室。当年在西式楼房还不多见的北京,这座红砖建筑颇为扎眼,很有“雄视一方”之势。因为北大红楼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,所以现在这里又称“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”。
走进红楼,犹如置身于100年前的北大,置身于五四运动的先驱者正在工作、求索和读书的环境中。纪念馆讲解员介绍,房间门口蓝底白字竖写形式的搪瓷门牌,如“图书馆主任室”、“第十四书库”、“第二阅览室”等等,也是经考证后依原样复制的。
北大红楼最值得寻访和敬仰的,是这样四个地方。
一为蔡元培办公室。1916年,蔡元培被黎元洪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。北大之所以成为五四运动的发祥地,与蔡元培开明的“兼容并包”办学宗旨,不无直接关系。在蔡元培时代,陈独秀、胡适、刘半农、周作人、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均曾在这里任教。现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正在热播的电视剧《觉醒年代》中,就再现了当年蔡元培三请陈独秀的故事。让人对这位担当大任的校长肃然起敬。
二为陈独秀办公室。1917年,陈独秀接受蔡元培的聘请,从上海来到北京,出任北大文科学长。接着,《新青年》编辑部也随陈独秀一起迁到北京,迅速形成一个以北大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为骨干力量的编辑阵营。1916年11月到1920年2月,陈独秀在北京工作的时候,就住在北大红楼南侧的箭杆胡同9号。《新青年》编辑部也在这里。近日我专门去寻找这个地方。虽在装修,没有对外开放,但站在门口,依然可以感觉到当年那些热血青年的风起云涌。
三为李大钊任主任的图书馆。李大钊于1918年1月到1922年12月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。此期间,他对北大图书馆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整顿和改革,把一个旧式藏书楼转化为现代大学图书馆,他也因此被誉为“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”。1920年3月,李大钊在这里同共产国际代表讨论了建党问题。当年10月,也是在这间办公室,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共产党小组在这里成立。
四为毛泽东曾经工作过的阅览室。毛泽东1918年秋天来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,每天在这里负责登记新到的报刊及阅览者的姓名,管理15种以上的中外文报纸,每月收入八块银圆。当时的毛泽东,还算不上红楼的风云人物,但后来他却改变了中国的命运。
此外,新文化运动陈列、新潮社址、学生大教室、登录室、第十四书库等,也都让人浮想联翩,流连忘返。河北大学的一个学生在北大红楼的留言薄上这样说:“人的心灵,时不时的需要净化和震撼,而北大红楼,就是这样一个圣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