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孔子:创办私学;“庶、富、教”;“性相近,习相远”与教育作用和地位;“有教无类”与教育对象(自行束脩以上,吾未尝无诲焉);“学而优则仕”与教育目的;“六经(诗、书、礼、乐、易、春秋)”与教学内容;以“仁”为最高道德准则;因材施教、启发诱导、学思行结合等教学方法。
2.墨子:“素丝说”与教育作用;以“兼士”为培养目标;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;主动、创造、实践、量力的教育教学方法;知识的三个来源(亲知、闻知、说知)。
3.孟子:“性善论”;“明人伦”的教育目的;“大丈夫”的理想人格;“深造自得”“盈科后进”“教亦多术”“专心致志”的教育思想。
4.荀子:“性恶论”与教育作用;以“大儒”为培养目标;“闻见知行”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;论教师。
5.董仲舒:《对贤良策》与三大文教政策(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);论人性(圣人之性、中民之性、斗筲之性);“三纲五常”(“三纲”: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;“五常”: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)与道德教育。
6.朱熹:《四书章句集注》;“明天理,灭人欲”与教育作用;论“大学”(教理)和“小学”(教事)的教育;“朱子读书法”(循序渐进、熟读精思、虚心涵泳、切己体察、着紧用力、居敬持志)。
7.苏格拉底:西方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;产婆术(讥讽,助产术,归纳和定义)与教育方法;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。
8.柏拉图:《理想国》中的教育观;哲学王的培养目标“学习即回忆”;“寓学习于游戏”。
9.亚里士多德: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;灵魂论与教育;“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”;首次提出“教育遵循自然”原则;“自由教育”。
10.昆体良:《雄辩术原理》(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);“模仿、理论、练习”的学习过程;班级授课制的萌芽。
11.夸美纽斯:教育学之父,《大教学论》(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);泛智教育;百科全书式的课程;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;班级授课制。
12.卢梭:《爱弥儿》;自然主义教育。
13.洛克:《教育漫话》;白板说;绅士教育。
14.裴斯泰洛齐:慈爱的儿童之父;最早提出“教育心理学化”;第一个主张将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并付诸实践;情感教育;要素教育理论。
15.赫尔巴特:现代教育学之父、传统教育代表人物、科学教育学之父;《普通教育学》(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、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)。原则:教育性教学原则;两基础:伦理学、心理学;三中心:教师中心、教材中心、课堂中心;四阶段:明了、联想、系统、方法;教育目的:可能的目的、必要的目的。
16.杜威: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、进步教育代表人物;《民主主义与教育》;三中心:儿童中心(学生中心)、经验中心、活动中心;教育的本质:教育即生活、教育即生长、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(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);学校即社会;从做中学;五步教学法:困难、问题、假设、验证、结论;教育无目的论。
17.蔡元培:学界泰斗,人世楷模;“五育并举”(军国民教育、实利主义教育、公民道德教育、世界观教育、美感教育);改革北大的教育实践;教育独立思想。
18.陶行知:乡村幼教之父、中国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、万世师表;“生活教育”理论体系(生活即教育、社会即学校、教学做合一);晓庄师范学校与“艺友制”;山海工学团与“小先生制”;育才学校。
19.凯洛夫:《教育学》(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),劳动起源说;重视系统知识的教育,强调课堂教学和教师的主导作用。
20.马卡连柯:《教育诗》,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原则;平行教育影响原则;前景教育原则。
21.赞可夫:《教学与发展》,发展性教学理论:高难度(决定作用)、高速度、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、理解学习过程、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。
22.皮亚杰:认知发展的实质(图式、同化、顺应、平衡);认知发展阶段理论(感知运动、前运算、具体运算、形式运算);道德发展阶段理论(前道德、他律道德、自律道德、公正道德)。
23.维果斯基:文化历史发展理论;内化学说(自我中心语言);最近发展区;支架式教学;交互式教学;合作学习;情境教学。
24.埃里克森:0至1.5 岁:信任感对不信任感,体验希望;1.5至3岁:自主对羞耻,体验意志;3至6岁:主动对内疚,体验目的;6至12岁:勤奋对自卑,体验能力;12至18岁: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,体验忠诚。
25.桑代克:教育心理学之父;《教育心理学》(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);试误说(准备律、练习律、效果律);共同要素说。
26.巴甫洛夫: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:无条件反射、条件反射(第一信号、第二信号);获得与消退、泛化与分化、高级条件作用。
27.斯金纳: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:应答性行为与操作性行为;正强化(普雷马克原理)与负强化(逃避条件作用、回避条件作用)、正惩罚与负惩罚、消退;程序教学。
28. 班杜拉:社会模仿模式;观察学习(过程:注意、保持、复制、动机);强化分类(直接强化、替代强化、自我强化);自我效能感理论(影响因素:成败经验、替代性经验、言语劝说、情绪唤醒)。
29.苛勒:完型顿悟说;关系转换说(小鸡啄米实验)。
30.布鲁纳:认知结构学习理论:获得、转化、评价的学习过程;动机、结构、程序、强化的教学原则;发现学习。
31.奥苏贝尔:有意义接受学习论;表征、概念、命题的学习类型;下位、上位、并列组合的同化类型;先行组织者策略;认知结构迁移理论(可利用性高、可辨别性大、稳定性强)。
32.加涅:学习的分类:根据学习结果:言语信息、智慧技能、认知策略、态度、动作技能;根据学习水平:信号学习、刺激-反应学习、连锁学习、言语联想学习、辨别学习、概念学习、规则学习、高级规则学习;信息加工论。
33.马斯洛:需要层次理论(生理需要、安全需要、归属和爱的需要、尊重的需要、认知的需要、审美的需要、自我实现的需要);自我实现的人格观;内在学习论。
34.罗杰斯: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;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;学生中心的教学观(非指导性教学)。
35.冯忠良:学习内容分类(知识的学习、技能的学习以及社会规范的学习);操作技能四阶段模型(操作定向、操作模仿、操作整合、操作熟练);心智技能三阶段理论(原型定向、原型操作、原型内化)。
36.韦纳:归因理论(能力:内部、稳定、不可控;努力:内部、不稳定、可控;难度:外部、稳定、不可控;运气:外部、不稳定、不可控;身心状况:内部、不稳定、不可控;外界环境:外部、不稳定、不可控);习得性无助。
37.贾德:概括化理论(水下击靶实验;共同原理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