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于白芷的篇幅较长,特分为上下两部分来讲述,上部分主要内容为白芷的起源、用途、用量、历史变迁、产区等,以下是白芷的上半部分内容。
伞形科植物白芷及杭白芷的干燥根为商品白芷,别名为芳香、泽芬、白苣,是一味常用的解表中药材,被《神农本草经》列为中品。作为药用,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8年,载于《五十二病方》,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。
资料显示,西汉时期是最早记录野生白芷的生长区域,主要在山西晋城一带,宋朝后,江浙一带被大量发现有野生白芷生长,含有白芷的著名名方“都梁丸”就是出自于宋朝。白芷最早人工种植于明代,之后栽培品逐渐替代野生货源来使用,目前商品白芷全部来源于种植。作为40种大宗品种之一,其适应性强,全国许多省份均有种植,其中四川、安徽北方、山东、河南、河北五省种植量达95%以上,由于山东、河南地理位置接壤安徽北方,环境温度条件类似,并且货源主要流向亳州市场,所以目前主要有川白芷、亳白芷、祁白芷三大体系。
白芷含有大量的香豆素,挥发油等成分,用途极其广泛,是常用的药食兼用品种,需求量逐年增大,年用量可达18000-20000吨。药用主要用于饮片配方、中成药原料投料,是伤风类、镇痛类、通窍类中成药的原料配方之一,全国销售中成药含有白芷成分的超过500种,比如藿香正气水、抗毒冲剂、正痛膏药、牛黄上清丸、元胡止痛片、正天丸、保济丸等等。国内以白芷为原料投料的就有上百家企业,年用量达百吨的企业就有太极、同仁堂、丽珠集团、哈药、葵花药业、蜀中、贵州百灵、云南白药等,仅中成药投料每年需求量就达5000吨以上,可见白芷用量之大。
作为药食两用品种,白芷是调料家族的主要成员,它可用于火锅底料、卤料等,具有调味、保鲜、防止腐化的作用,大量用于南方地区煲汤,比如川芎白芷鱼头汤、北方做肉也是必不可少的卤料,煮羊肉时,可以很好去腥膻。近年来,白芷在食用上也不断增加用量,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,白芷在食用上的用途也不断拓展,海底捞、道口烧鸡、周黑鸭以及鸿茅药酒、王守义十三香都用很大的用量。全国大小的干杂调料市场,比如郑州、武汉、滕州、成都、玉林等城市每年都有数千吨的数量不断销售。
白芷自古都是医者使用的美容药,而且历代都是应用最多的美容药,据说,慈禧太后用的“玉容散”就是以白芷为主要原料。近年来有不断有开发以白芷为原料的面膜,具有增白祛斑、去黑头的功效,深受女同胞的喜爱。
白芷因其芳香,可制作香囊,做蚊香,也可做佛香,可以去汗除臭,用于泡脚料。除此之外,白芷大量用于日用化工、酿酒、饲料添加剂等各个领域,也可以制成新型环保涂料,总之,白芷社会需求量逐年增大。
白芷种植适应能力强,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种植,白芷种植最早起源于明朝。浙江杭州地区是家种白芷的发源地,在明代又经杭州引种至四川遂宁。得益于温暖、湿润、阳光充足的自然条件,川白芷的品质又上一个台阶,到如今已经有700年种植历史了。遂宁随后又被国家确认为白芷的原产地和道地药材产区,现被称为“中国白芷之乡”。而杭白芷的种植量逐年缩小,如今仅有浙江磐安附近地区少量种植,杭白芷已经成为历史名词。所以有流传“白芷起源于钱塘,而盛于巴蜀”。
亳州白芷种植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,由四川引进,得益于亳州药材市场的便利,成为全国白芷家族中的后起之秀,现已发展成即白芍、白术、牡丹皮之后的第四大品种。
禹白芷明末清初开始种植,主要栽培在河南禹州药市附近,过去被称为“四大白芷”之一,而如今传统的禹白芷目前也极少有种植。
产自于河北的白芷,称为“祁白芷”起源于清朝中期,从什么地方引进已经难以考证,因为价格低廉的优势,现如今在市场也形成一定的份额。
川白芷起源于遂宁,广泛种植在涪江流域的各个乡镇,比如永兴镇、新桥镇、荷叶乡、柳树镇等20多个乡镇。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,白芷作为四川地方特色农业,大力发展,整个四川境内比如安岳、简阳、泸州、达县、中江、金堂、巴中都有广泛种植,甚至延申到重庆大足、南川等地,川白芷的种植在四川与重庆地区遍地都是,一度占全国种植份额的60%以上,现如今种植量已经逐渐萎缩,市场份额占30%左右。
亳白芷自上世纪90年代,最早发展在谯城区十九里镇马王庄、仲小庙一带,现如今这一带已经难见有种植,而谯东镇、华佗镇、五马镇、辛集、官塘镇、卢庙镇等乡镇已经发展成新的种植产区,其中华佗镇相对较为集中,是亳白芷交易的集散地。亳州地处河南、山东、江苏附近,三省多数种植后一般都会运送至亳州市场当作亳白芷交易,以至于亳白芷的常年市场占比达50%以上。
祁白芷栽种于18世纪,主要集中在河北安国、定州等地,现在是我国白芷种植的三大产区和集散地之一,因价格低廉,又有安国药材市场依托,所以能在全国白芷占一定的份额。
以上是关于中药白芷上半部分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