哲学家伽达默尔说:人首先不是用语言去描述这个世界,而是世界体现在语言中。伽达默尔是西方诠释学哲学的代表,诠释学是当代西方哲学中最重要的,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。为什么诠释学如此重要?因为,如果我们的整个经验世界都必须在语言中形成,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,那么诠释学的领域就是包罗万象的。我们要认识世界,理解世界,从根本上说是在我们的意识中去认识的,而理解和认识意识就需要用到语言。
我们所见所闻,所思所想都在大脑的意识中呈现出来,而我们通过语言将意识中呈现出的内容进行说明、解释、理解和认识。我们通常认为语言只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工具,但实际上语言也反过来塑造,甚至限制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。当然,诠释学不仅仅是讲理解和解释文本的方法,而是讲理解是如何可能的,诠释学哲学把体验、理解、语言提升到了认识论和本体论哲学的高度。在具体展开诠释学思想之前,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诠释学?
诠释学也被称之为解释学、释义学、阐释学等等,但是诠释学的翻译更加贴切,因为“诠”字本来就有阐明事理,也有真理的意思,诠释有指向真理整体的意思。在西方诠释学的“诠释”的英文(Hermes)的词根,通常认为来自于古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信使:赫尔墨斯。
赫尔墨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神,他的主要职责是将宙斯的旨意传达给人类,因为神的语言和人类的语言不同,神所在世界与人类世界也不同,所以,赫尔墨斯起到了这个翻译和转述的作用,同时还要加上自己的理解,因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和世界。因此伽达默尔说:诠释学的基本作用就是将一种意义关联,从另外一个世界转换到自己的生活世界。
起初,诠释学做的事情跟古代神职人员、占卜师做的事情有点类似,他们常常自称能理解上帝或者神灵的想法,然后将神的想法和意志传递给世人。在文字和书写还尚不普及的古代,诠释最初主要是通过言说的方式展开的,在西方普遍认为,言说和神关系更加密切,正如《圣经》中说:“这道离你不远,正在你口中,在你心里”,亚里士多德也说:“口语是心灵的符号,而文字则是口语的符号”。苏格拉底重视口语而贬低文字,他认为口语是鲜活的,口语更具表达力,口语更直击人心。
在我国古代,因为文字形成更早,我们的古人将思想和智慧通过文字记录下来,而后人也是通过“注释”的方式,对古人的思想进行解释和理解,在我国历史上,有很多古代经典的注释大家,孔子也可以称之为最早的一批古代注释家,在孔子晚年就对古代的“六经”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进行了重新整理和编著,对后世中国思想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
在古希腊,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使用诠释学的哲学家,在他们的《工具类》中,有一篇称之为“诠释篇”,也叫“解释篇”,但是亚里士多德的“诠释”主要是对命题和语义的分析上,严格来说只属于语法学,他研究的是词语的性质和语言的逻辑,语句的逻辑结构,是一种理解语句的辅助工具。
在西方古代,诠释的作用主要是:表达、解释和翻译,尤其是对宗教教义,尤其是《圣经》的解释和理解。所以,在古代诠释的范围主要被局限在对《圣经》的解释和理解上,作为神学的一种辅助性工具,也可以称之为“技术诠释学”,技术诠释学的目的是接近文本的“原意”。换句话说,技术诠释学承认在文本中存在最初的意义,或者确定的真理,理解和解释的目的就是为了揭示出文本中的意义和真理。潘德荣老师把从古希腊开始,直到浪漫主义运动之前有关诠释问题的学说划入“前诠释学”的阶段,它是诠释学的萌芽阶段。
而诠释学的第二个阶段是:认知性诠释学阶段。主要是从施莱尔马赫提出“一般诠释学,到”狄尔泰的“体验诠释学”,在这个阶段,诠释学主要从对《圣经》解释,扩展到对一般文本的解释和理解,在施莱尔马赫之后,狄尔泰将一般诠释学,发展成为诠释哲学,他创立了“体验诠释学”。
诠释不仅仅是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,诠释学被提升到认识论哲学的高度,诠释也脱离了纯粹技术性的作用,诠释哲学主要目的不是说明文本中的意义,是在理解和解释过程中,获得与原意不同的新的意义。简单来说,技术诠释学的目的是发现文本的意义,而诠释哲学的目的是创造新意义。狄尔泰所创立了“体验诠释学”,对后世诠释学哲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,几乎所有的诠释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狄尔泰思想的影响。
诠释学的第三个阶段是:本体论诠释学阶段,这个阶段始于海德格尔的此在诠释学和伽达默尔的语言诠释学,他们不再将诠释设定为一种发现和创造意义的方法,还赋予了意义以本体论的地位。诠释活动就是意义和真理自身的呈现,真理也不是与对象符合一致的认识,而是在意识和语言中真实地呈现出来的东西。
正如伽达默尔说:“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。”
伽达默尔创立了“语言诠释学”,作为诠释学的集大成者,他将诠释哲学推向了新的高度,关于施莱尔马赫、狄尔泰、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思想,我们后面会陆续展开。